宇宙之生成

万物
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
恍惚
混沌
太虚






有/天下万物

早在先秦时古人就开始了对宇宙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先秦道家的《老子》和《庄子》等著作中。

老庄思想在探究宇宙生成时,是站在时间的脉络中。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随着时间来讲。而西方哲人讨论宇宙生成多站在空间的脉络,不论是「四元素说」、还是德谟克拉斯的「原子说」,都在讨论物质的构成,而非随时间推移的生成法则。这也是十分不同之处。

老子的宇宙论,包括了宇宙生成宇宙演化两个方面的内容。前者讲宇宙是如何产生的,特别是天地万物是如何形成;后者则是讲天地万物产生之后,它们是如何运动、变化的。老子的宇宙论是建立在他的「道」的本体论基础之上的,就是说:「道」决定着宇宙的生成和演化,「道」的本质和特性决定着宇宙生成的情形和演化的性质

道生万物经过了一个由少到多的过程。老子描写这一过程使用的是数字的积累,量的逐渐增加,而未明确说出和划分出其中经过了哪些阶段,或者还为这些阶段加以命名并进行说明,只是说出了「道」生万物是一个由少到多的过程。对于量的积累和事物发展的过程问题,老子是比较重视的。

0. 概念词语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家思想不断分化、传播,后人对这些阶段有加以命名并进行说明。我整理至了上面表格。每一行代表的含义相同,只是在不同阶段不同角度的命名

《历纪》云:未有天地之时,混沌如鸡子,溟滓始芽,鸿蒙滋萌。

《易疏》云: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炁混而为一。

比如「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是从阴阳角度说的,而「混沌到天地」则是从宇宙生成角度来说。

又或者

老子十四章所说「混而为一」的东西,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道」。它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浑沌无形,恍恍惚惚。所以老子说它是「无状之状」,是谓「惚恍」。但「惚恍」和「混成」的概念一样,比较含混,老子却又说不清楚,有时就用「无形」、「无状」或「无」来描绘。

不同场合不同的词语,这正也是在这之前我对于概念有混乱的地方。当脑子里对这些概念有印象的时候,再去读不同时代不同祖师爷的作品时,就能更多理解一分。

1. 宇宙生成论的范畴

要讨论宇宙生成论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何谓宇宙

宇宙,依照现在的定义,可说是「包含所有空间,时间的大环境」。可谓「上下四方,古往今来」,哲学中还有一句话以解释宇宙:所有存在的集合。或说时空的总合。三苍云:「四方上下为之宇,古往今来为之宙」。宇是四方上下空间的集合,宙是古往今来时间的集合)-

2. 宇宙生成(无与有/道与一 )

原始宇宙从无到有, 宇宙本出于无,道之所动,因时顺势,于是无中生有,有为混一。一者,道之本也

道有两层含意:一指宇宙产生之本源,二指万物运动变化发展之规律。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见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像,是谓惚恍「道德经第十四章」

无、有都由道衍生而来,不同侧面反映。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门。 「道德经第一章」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德经第四十章」

2.1 先天五太

先天五太被定为道家哲学中代表无极过渡到天地诞生前(即道过渡到一)的五个阶段,。分别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混沌)。

混沌也作混沦,指宇宙形成前气、形、质三者浑然一体而未分离的迷蒙状态。

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 「列子 · 天瑞」

  1. 太易,只有无垠虚无的宇宙状态,神之始而未见气也。
  2. 太初,无形无质,只有先天一炁,比混沌更原始的宇宙状态。
  3. 太始,有形无质,非感官可见,开天辟地前的原始宇宙状态。
  4. 太素,原始物质的宇宙状态。
  5. 太极,阴阳未分的宇宙状态。

3. 宇宙演化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宇宙的演化我这边主要根据老子的上面那句话来说,当然从阴阳学说角度来说也可以从「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来谈,稍微有点复杂。但其实两者概念很多时候都相互有交集。

一生二,混沌是形变的开始,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二生三,冲和气者为人;三生万物,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垺,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列子 · 天瑞」

在「清静经」中也是类似的说法,降本流末,而生万物。好好体会降本流末四个字:道就好像长江的源头,源源不断往下流,万物便生。

王紫珍道人借茶喻道所说:“初烹时,茶叶乱浮,清浊不分,此混沌象也。少顷,水在上,叶在下,便是开辟象矣”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清静经」

而这个源头作为天地根,用之不竭,老子把它说为玄牝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道德经第十六章」

从阴阳角度来说:《易纬》其言:“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

仪者,物也。凡物未始无对,而亦未尝独立。天以生覆而依乎地,地以形载而附乎天。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太极图说」

3.1 万物分类

宇宙开辟,万物出生;无中生有,有分动静;阳刚阴柔,中庸致和;和而能同,群聚为大;广大有序,深厚有别;强大可久,久可以恒;恒常有信,莫不相从。所以,自无观之,万物皆有非无,万物皆同非异;自有观之,万物各具其质,万物皆异不同;自异观之,万物质异性殊,千方百态;自同观之,万物皆一气出之,和同而已;自人观之,以异而可以分门别类条其序,以同而可以聚合齐一统其志。

3.2 物与德

道生一,一者团能量也,混元气也,有也。一生二,二者,阴阳也,天地也,对立统一也。二生三,三者天、地、人也,三者皆可和合阴阳,调理气机太极是什么?,生生不息者也。于是三生万物,阴阳和合以定性,性定则万事万物生也,万物循道顺理,依性而生,含德而积,积而成形,万事万物含道合德。

当「道」作用于各事各物时,它显现出它的许多特性,而这些特性足可为我们人类行为的准则。于是形而上的「道」渐渐下落,落实到物界,作用于人生,便可称之为「德」。混一的「道」在创生的活动中,内化于万物而成为各物的属性,这便是「德」,也就是说,落向经验界的「道」,就是「德」。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4. 宇宙循环

在讲到循环前,要将「循环」及「演化」做一区分,才不会混淆主题。演化是一种发展的过程,是宇宙(或宇宙中的万物)从无到有的发展。

而循环,则是已经生成的万物,在自然中的反覆,破坏及再生成。

庄子说:「道无终始、物有死生」,这句看来矛盾的话,反而是互相论证的,物有死生,整个大自然的规律却是恒定的。庄子认为遍在宇宙间的变化都是「自化」,是万物自身所发展出来的。在变化中没有任何违背及矛盾的事情发生。

从经验的角度出发,人们倾向认为在众多的变化中,世间仍有不便的法则,或者可以在变化中找到其规律。

离乎芒芴之闲,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春秋冬夏四时行也。「庄子至乐篇」气变是自然变化的第一步,至于形变,生死之变,只是自然的变化,符合自然之道、四季运行而已。听来有点玄(反正老子都自己说「玄之又玄」了)。回到前面的命题,「道」代表得视主宰宇宙的定律,因此所谓的生死,看破之后也只是跟春夏秋冬一样的「道」之运行而已吧!

再广义一点,所谓的生死可以用于任何有形之物,只要有形,就需要制造、就有生成,也相对的就有衰败。而造成衰败,造成消失的。跟造成生成的,都是自然的「道」。

老庄的宇宙循环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返」。因为世间的人事物都是有形的,代表不论如何强盛,如何坚硬,都有衰败的一天,不能脱离天道而运行。任何东西都是在CYCLE,有山峰就有山谷,有低才有高,有强盛就有衰亡,再强盛的物体也不能避免衰亡的一天,反而因为先前的强盛,使他的衰亡更加严重。

这是老庄思想中我最喜欢的部份,我一直把他当作处世的座右铭。不论多飞黄腾达的时候,都要了解「高山之下,必有峻谷」,祸患不一定马上来临,但曲终人散的寂寥是免不了的。事物要恒定不变是不可能的,但却可以存在得较为长久,只要因循自然之法,顺着CYCLE,如果下台阶已经在脚下,急流勇退毕竟比兔死狗烹来得好啊。

5. 总结

老庄的「道」,是客观的。没有任何概念,没有任何主观意识存在,就是原原本本的「自然」。故老子会用「无」、「大」等字去形容他。事先于宇宙中任何物体,任何概念而存在。

老庄的「道」,是不变的,变化的只是表相,不是实相。变化的在「道」养育之下的物体,而「道」本身不变。生成,毁灭的是「道」产生的物体,不是「道」本身。

老庄的「道」,是循环的。在时间洪流里没有一个大趋势,大变化,而是在一个必然中恒定的做着往复。

而「道」无所不在,四处空间中,也是亘古至今。或许我们无法理解,无法触及,我们知道,宇宙生成,道存在。

参考资料

太极是什么?

对于“无极而太极”的解释

混沌与初始–老子的宇宙生成观

台大中文系课程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SA 3.0协议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