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法

何为历法

所谓历法,简单说就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

根据月球环绕地球运行所订的历法称为阴历;根据太阳在不同季节的位置变化所订的历法称为阳历
从分类标准来说,阴历是和阳历对应的,再加上阴阳历,只有这三种历法。世界上任何一种历法也跳不出这三种历法的分类。世界上通行的“公历”(新历)实际上是一种阳历,而中国传统历法的“农历”(旧历)属于阴阳历。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开始采用西方的公历,俗称“新历”,与中国旧有的历法相对。

阳历

阳历为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位置,或地球上所呈现出太阳直射点的周期性变化,所制定的历法;不据月亮的月相周期,岁实为365.2421897日,有大小月之分,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各三十一日;四、六、九、十一月各三十日。而二月平年二十八日,闰年二十九日。为现代公历。

在华语文化中,“阳历”一词有时会被特指为格里历(定历以耶稣诞生年开始起算,就是我们熟悉的“公元”),以与中国传统的农历(农历除节气外均为阴历)有所区别。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节气 立春 惊蛰 清明 立夏 芒种 小暑 立秋 白露 寒露 立冬 大雪 小寒
中气 雨水 春分 谷雨 小满 夏至 大暑 处暑 秋分 霜降 小雪 冬至 大寒

利用日晷以及后续演变成的圭表,古人观测到,一天中表影在正午最短,一年中夏至日的正午,烈日高照,表影最短;冬至日的正午,煦阳斜射,表影则最长

为何夏至时太阳高度角大?这个问题困扰我很久,重温高中地理知识,看到下图,豁然开朗!

闰年

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归年(tropical year)。

公历的平年只有365日,比回归年短约0.2422 日,所余下的时间约为每四年累计一天,故第四年于2月末加1天,使当年的历年长度为366日,这一年就为闰年。

现行公历中每400年有97个闰年。按照每四年一个闰年计算,平均每年就要多算出0.0078天,这样经过四百年就会多算出大约3天来。因此每四百年中要减少三个闰年。所以公历规定:年份是整百数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不是400的倍数的世纪年,即使是4的倍数也不是闰年。

阴历

阴历,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旧历、汉历、古历等。

在天文学中与阳历对应,指主要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不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位置。它的一年有12个朔望月,约354日8小时48分,大概354.3672日。主要根据月亮绕地球运行一周时间为一个月,称为朔望月,大约29.530588日,分为大月30日、小月29日。

月相

我国的先民们把月亮圆缺的一个周期称为一个“朔望月”,把完全见不到月亮的 一天称“朔日”,定为阴历的每月初一;把月亮最圆的一天称“望日”,为阴历的每月十五(或十六)。

月亮为什么会有阴晴圆缺的变化呢?大家知道,月亮本身不发光,只是把照射在它上面的太阳光的一部分反射出来,这样,对于地球上的观测者来说,随着太阳、月亮、地球相对位置的变化,在不同日期里月亮呈现出不同的形状,这就是月相的周期变化。

农历(阴阳合历)

近现代使用的农历属于阴阳合历,也就是阴历和阳历的合历。

闰月

如果我们用月亮进行纪年的话,上面阴历说过了,它的一年有12个朔望月,一共是354.36天,而通过阳历来计算那就是365.24,这两个数大概差了11天

月亮纪年的话会比太阳纪年少了这么十多天,所以就会出现这个每年春节的日子都不太一样,有的时候春节的日子就会提前。

那么我们怎么样去弥合这个差距 有些人的历法就是不弥合,比如伊斯兰历,他们的新年有可能春季,有可能夏季,再过一段时间新年第一天就是秋季,再过一段时间就冬季, =。=!

我们中国设置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就叫闰月。它的这个基本方法是19年7闰

那么具体哪一个月是闰月?

  • 有这么一套规则,中气一共有12个,就是我们每个月都必须有一个中气,每月一中气,必须是这样的
  • 这个中气的时间间隔因为是根据太阳来计的,所以中气的时间间隔大概是30.5天,才会有一个中气
  • 但是这个月的时间间隔因为是按月亮来记的,大概是29.5天会有一个月,这样串着串着吧,有的月可能就会有俩中气,有的月就可能一个中气都没有
  • 就把那个没有中气的月就定为闰月

如果一年中插入了一个闰月的话,那么下一年过年的时间就会往后串接近二十天

如果这一年没有插入闰月的话,那就这个过年的时间会比前一年提前那么十多天

干支

在没有台历的古代,人们是如何纪日、纪月、纪年的呢?答案就是运用中国古代历法的符号系统――天干地支。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古代又称为“ 枝”。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古人的作息表。为了标识每一天,他们以手指记数,以便“过日子”。人手五指,两手合十,所以人们记数也常以“十”为单位,由此导致天干为十,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当标识记录三个十(约三十日)之后,人们在星空中又见到了上一次见过的圆月。于是,“一旬为十,三旬为一月”的观念也就形成。经过十二个月,冬至日这天,人们发现在太阳下身影又可与去年冬至日所重叠。如此,人们便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十二个月。除了表示月份外,地支还用于标识一天中的十二时辰。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这样说道:“一日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用不废”。

1 2 3 4 5 6 7 8 9 10
jiǎ bǐng dīng gēng xīn rén guǐ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被称作“十二地支”,简称“地支”。其中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hǒu yín mǎo chén wèi shēn yǒu hài

干支纪年(六十年甲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中国历史上官方正式确认的,第一个甲子年是汉安帝延光三年甲子岁(公历124年)

干支纪月

干支纪月的推算较为容易,每年的各月地支已经固定,只要推算月的天干配固定每月地支就行

年天干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甲、己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乙、庚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丙、辛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丁、壬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戊、癸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

干支纪日

干支纪日,60日大致合2个月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

干支纪时

子时 丑时 寅时 卯时 辰时 己时
23:00-00:59 01:00-02:59 03:00-04:59 05:00-06:59 07:00-08:59 09:00-10:59
午时 未时 申时 酉时 戊时 亥时
11:00-12:59 13:00-14:59 15:00-16:59 17:00-18:59 19:00-20:59 21:00-22:59

配合上天干:

时辰地支 北京时间 甲或己日 乙或庚日 丙或辛日 丁或壬日 戊或癸日
子时 23时—1时 甲子时 丙子时 戊子时 庚子时 壬子时
丑时 1时—3时 乙丑时 丁丑时 己丑时 辛丑时 癸丑时
寅时 3时—5时 丙寅时 戊寅时 庚寅时 壬寅时 甲寅时
卯时 5时—7时 丁卯时 己卯时 辛卯时 癸卯时 乙卯时
辰时 7时—9时 戊辰时 庚辰时 壬辰时 甲辰时 丙辰时
巳时 9时—11时 己巳时 辛巳时 癸巳时 乙巳时 丁巳时
午时 11时—13时 庚午时 壬午时 甲午时 丙午时 戊午时
未时 13时—15时 辛未时 癸未时 乙未时 丁未时 己未时
申时 15时—17时 壬申时 甲申时 丙申时 戊申时 庚申时
酉时 17时—19时 癸酉时 乙酉时 丁酉时 己酉时 辛酉时
戌时 19时—21时 甲戌时 丙戌时 戊戌时 庚戌时 壬戌时
亥时 21时—23时 乙亥时 丁亥时 己亥时 辛亥时 癸亥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十二地支与生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龙 巳蛇 午马 未羊 申猴 酉鸡 戌狗 亥猪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农历

李永乐老师讲公历演化

二十四节气与太阳和地球的那些事儿

春分 | 昼夜平分这事古人早就知道了!

一次搞懂月相名

天干地支对照表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SA 3.0协议 。转载请注明出处!